作者:王翔瑞 图片:王翔瑞 审稿:杨娟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将生态治理作为重大战略的目标,4166am金沙信心之选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重点实践团队——“环愿·环境清道夫——‘碳’路人联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2年7月15日至7月25日期间在全国东、西、中部13个省(21个不同城市)中的城镇、农村地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以“碳足迹、碳减排、碳汇”为研究主题,助力“双碳”政策愿景实现为目的,深入社区调研,构造拟合模型,综合分析,提出建议,用青春之行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环境建设献力。
走进社区,深入调研
7月15日起实践团队成员分别走进各自家乡的社区展开了问卷调查工作。调查问卷以“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情况”为研究主题,以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包含15个问题,涵盖了居民住房特征、家庭使用燃料类型、居民出行方式、居民对“双碳”政策的认知度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收集,调查结果具有科学性。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扫码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其次还有纸质问卷填写的方式并举。实践团队在四川、云南、重庆、海南、天津等全国东、西、中部13个省(21个不同城市),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0份,问卷结果对构建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结构模型和低碳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问卷调查
整合数据,构建模型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全国东、西、中部13个省(21个不同城市)中的城镇、农村地区,根据收集到的问卷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构建了拟合模型。宏观角度上,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确定经济水平(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地区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以此探究降碳减排的精准调控方式;微观角度上,根据居民生活消费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数据计算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以构建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结构模型(SEM),结合模型分析不同社区中的共同点及综合地区特征分析影响居民生活碳排放中的主导因子,分析研究因子直接空间上的相关性,以为低碳社区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图为实践队员在采集土样
全面分析,提出建议
团队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梳理及结构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从理性视角厘清碳排放各部分结构对总量的关联性差异,以此探寻固碳减排的最优路径。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上升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如空调、冰箱使用频率上升、植物光合减弱等现象均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因此团队还关注了调研城市中近1个月中的日平均气温与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土壤碳汇是削减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土壤碳库是受人为活动影响最大,且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调节。因此,团队结合社区居民碳排情况拟选取若干个低碳示范社区及高碳排社区进行周边土壤采集,检测当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含量、PH)以评估碳汇潜力分析,同时与当地碳排量联系,提供“碳排、碳汇”两手抓的指导性建议。并结合农业土壤碳汇发展产业展开土壤碳汇成本评估,以期调动农户应用土壤助力碳汇积极性,进而为全国碳排放减量降速提供理论参考,探索城乡生态耦合下充分发挥土壤碳汇潜力的优化路径。
图为城镇附近垃圾乱象实拍
此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深入社区调研,构建拟合模型,土壤实验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挥了学院学科优势,为降碳减排提供了相关参考,未来,团队也将继续进行调研,为“双碳”的实现贡献青年力量。